近年來,北京市充分挖掘首都特色紅色資源,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構建立體革命文物保護體系,持續推動建黨、抗日戰爭、建立新中國三大紅色文化主題片區建設發展,讓觀眾在參觀革命舊址、瞻仰珍貴文物中感悟紅色故事、傳承革命精神,將豐富的革命記憶轉變為人們心中的紅色烙印。
“三大紅色文化主題片區中的珍貴記憶”專題欄目,通過講解員的傾情講述,帶領大家一起回望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探尋革命人物傳承的精神。今天,讓我們共同走進建黨主題片區的長辛店留法勤工儉學預備班舊址。
這里是先進知識分子和工人階級
相結合的開始
大家好,我是豐臺區長辛店第一中學的音樂教師李雪源。同時,我也是長辛店留法勤工儉學預備班紅色文化的志愿者及黨史宣傳員。下面由我為大家講述“小紅樓”的故事。這是1918年夏創辦的長辛店留法勤工儉學預備班舊址,當地人俗稱“小紅樓”,它是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的見證。
1918年,通過北京大學教授楊昌濟和《新青年》等獲悉華法教育會組織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消息后,6月25日,蔡和森先期抵京。1918年8月,毛澤東、肖瑜、肖三等11名新民學會會員以及李富春等10余名湘籍青年聯袂進京。由于湖南來的青年學子較多,為了妥善安置這些學員。1918年夏,在蔡元培、李石曾、吳玉章等人積極推動下創辦了長辛店留法勤工儉學預備班,預備班的全稱是“北京大學附設高等法文專修館長辛店分館工業科”。
毛澤東于1918年冬和1919年春兩次赴長辛店,看望勤工儉學的湖南籍學員,同時帶領留法勤工儉學學員深入工人群體、了解工人疾苦、開展平民教育。
這是當時長辛店留法勤工儉學預備班的辦學簡章。學員們每周學習20小時,在工廠實習40小時。這里也成為了全國唯一一處在蔡和森、毛澤東等人推動下創立的留法勤工儉學預備班。也是唯一一個在工廠創設的留法預備班。學員們半工半讀,既能夠學到技能,又能夠解決生活上的困難,為赴法作了很好的準備。
1919年,何長工、高風、毛遇順等留法勤工儉學預備班的學員,坐著維修軌道車以及騎著毛驢參加了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
南墻上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時間軸是學校依托多年收集整理的留法勤工儉學資料,第一次向國內外完整而形象地展示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波瀾壯闊的歷史,揭示出了留法勤工儉學運動促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中、在建黨、建軍和建國中的積極作用,以及長辛店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中的獨特地位,參觀者可以從中感受革命先烈和革命先輩們“勤于工作,儉以求學”思想精神。
長辛店留法勤工儉學預備班舊址
長辛店留法勤工儉學預備班舊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幢二層的小樓由灰磚和紅磚建造而成,有著典型的歐洲古典主義建筑風格,軸對稱的設計體現在建筑的里里外外。
20世紀初,一場聲勢浩大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興起,1916年至1920年期間,全國十多個省份設立了20多處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班),1600多名中國進步青年遠赴法國,學習新知識、新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和發展提供了來自海外的組織基礎、理論依據和人才支持,做出了特殊的歷史貢獻。長辛店留法勤工儉學預備班就是中國馬克思主義者早期開展革命活動的實踐基地之一。
目前,樓內正在進行“光輝印記——長辛店與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專題展。
展覽內容分三個部分六個單元,第一部分為“源起——遠涉重洋 學習西方”——詳細展示了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發起的歷史背景、原因和概貌。第二部分“高潮——勤工儉學 志在救國”——展現了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是中國革命史上一場深刻而廣泛的社會實踐運動。1919、1920兩年間,在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蔡和森、趙世炎的推動下,全國留法勤工儉學運動達到高潮。第三部分“貢獻——堅定信仰 鍛造骨干”再現了以周恩來、鄧小平、蔡和森、陳毅、聶榮臻等為代表的先進青年,積極研究和傳播馬克思主義,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講解員簡介
李雪源:北京市豐臺區長辛店第一中學音樂教師
李雪源,2013年來到北京市豐臺區長辛店第一中學擔任音樂教師。在學校紅色文化活動中,主動承擔百年老校校史館留法勤工儉學紅樓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并在2021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型活動中擔任豐臺區紅色文化宣講員工作,為紅色足跡長辛店留法勤工儉學預備班舊址宣傳講解。談到感受,她說:“作為紅色文化宣講員,我從內心感到自豪,同時也感受到了中國共產黨之于中國、之于人民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