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3月18日,晉冀魯豫邊區參議會第一屆第二次會議在河北省邯鄲市召開。會議期間,決定在邯鄲市建立烈士陵園紀念革命先烈。決議通過的當天下午,邊區黨政軍領導偕出席會議的全體參議員來到邯鄲城南門外的園址,舉行了烈士陵園破土奠基儀式,劉伯承同志率先為陵園奠基挖起了第一鍬土。
又是春日的一天,迎著明媚的陽光,我重回故里邯鄲,再次走進這座紅色圣地——晉冀魯豫烈士陵園。
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坐落在邯鄲市邯山區陵園路中段,占地320畝,分為南院和北院。陵園于1946年3月奠基,1950年10月落成,是第一批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也是國家4A級景區。陵園安葬著八路軍高級將領左權、著名抗日英雄范筑先等革命英烈,收入了2.1萬余件園藏歷史文物。
駐足陵園入口,陵園大門橫額上朱德題寫的“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八個大字格外醒目,大門兩側鐫刻著毛澤東手書“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邁詩句。陵園北院以園林建筑為主,獨具民族特色的建筑群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一進北院,眼前巍然聳立著24米高的烈士紀念塔,塔頂是碩大的光芒四射的紅色五角星。塔的正面鐫刻著毛澤東題詞:“英勇犧牲的烈士們千古無上光榮?!彼钠渌娣謩e為周恩來、劉少奇和朱德的題詞。
紀念塔的北面是人民英雄紀念墓,為紀念所有犧牲于晉冀魯豫邊區的英烈們而建。紀念墓東西兩側是形象質樸的“八路軍”“民兵”兩組雕塑,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讓前來瞻仰者再次走進那烽火燃燒的歲月。紀念塔東側是左權將軍墓和左權將軍紀念館,館內陳列有左權將軍遺像和遺物,講述著左權將軍的生平事跡。北院東北部為烈士紀念堂,陳列著部分革命先烈的遺像和遺物,他們將熱血灑在了晉冀魯豫廣袤的土地上。陵園西北部是“四八”烈士閣,記載著一段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1946年4月8日,出席國共談判與政治協商會議的中共代表王若飛、秦邦憲由重慶飛回延安向黨中央報告和請示工作,獲釋不久的前新四軍軍長葉挺、中共中央職工運動委員會書記鄧發同行。途中,飛機在山西興縣黑茶山失事,機上人員不幸全部遇難。消息一出,全國震驚,舉國悲慟。
陵園南院以陵墓為主,有紀念亭、紀念碑,墓內安葬著在抗戰中犧牲的英雄200余名。
幾十年來,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已成為全國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傳承紅色文化,播撒紅色種子,講述紅色故事,成為陵園一代又一代人的追求與夢想。2022年5月下旬,陵園舉辦“紀念左權將軍諸烈士殉國80周年”系列活動,左權將軍的親屬代表和來自將軍故鄉的代表及各地專家學者以線上線下的形式參加了紀念活動。陵園黨委書記楊俊嶺說,2022年,陵園啟動了大規模的紀念設施保護修繕工作。近兩年來,陵園不斷創新工作,搭建新時代大講堂、組建初心劇社,大力宣傳紅色文化。初心劇社嘗試以左權、妻女之間的家書為素材,創作大型舞臺劇《左權家書》并巡回演出,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離開陵園時,站在門口回望陵園高聳云端的蒼松翠柏,微風中林濤陣陣,仿佛無數英烈在對絡繹不絕的游人講述烽火硝煙的歲月往事,在訴說對祖國的深情祝福。